 |
风靡京城 摘自叶辛《湘西奇女莫淑珍》 |
 |

1997年12月3日,北京电视台《医林奇观》在黄金时段播放了莫淑珍的专题片“湘西女儿治不孕。”那一夜,中医研究院总机室工作人员抱怨说,简直不能睡觉了,电话一个接一个,快打爆了,全是询问莫淑珍办公室的电话。
第二天早晨,门诊部门口站了黑压压的一大片,人们仿佛忘了这是严寒的冬天,一大早赶了来,全是看不孕症的。很多患者说,我们下半夜两点钟就开始在这里排队等挂号。
12月6日至8日,原定北京电视台在海淀区五孔桥66400部队医院开展三天义诊活动。到了6日那天一早,中医研究院门诊部已经来了二十多个病人,门诊部领导不肯放莫淑珍走,而海淀那边已经人山人海。北京电视台张江老师气极了,给莫淑珍来电话说:“莫淑珍,你再不来,我开除你。”过了一会,电视台另一位编导来电话:“莫大夫,快来吧,这里不孕症患者已经排着一百八十多人了,正在扯皮,你再不来,就要暴动了,我们这会儿都不敢出屋。”听到这些情况,莫淑珍也赶紧起来,她忙不达地赶紧收拾,刚好大弟红春来北京看望她,多了个帮手。大弟红春、二弟红平、莫淑珍和科室的孟大夫坐在病人过来看病的车,风风火火去了五孔桥。
到了那里一看,医院里聚满了来求诊的病人,挤在不孕科诊室门口。屋里、走廊上、院子里全是人。患者说:“昨天夜里下着雪,我们两点钟就到了。”莫淑珍没空说闲话,略作准备,就急急忙忙看起病来。窗户外,许多人在说:“莫大夫,给我们先看看吧!”两个弟弟赶紧关上窗户,小弟红平后来开玩笑说:“真想从那扇窗户跳下去,逃跑了。”
从早到晚,一刻也不停歇地看病,中午不能休息,上洗手间都是匆匆忙忙的,一天整整看六十个,三天才看完。一百八十人后面,又来了许多人打听情况。部队医院说三天的义诊结束了,不敢让病人再来。以后很多天里,还一直在解释:“莫大夫不在这里了!”要不然收不了场。
这是莫淑珍抵达北京几年来形成的第一次热潮。有人形容说,这简直是莫淑珍在不孕症领域嫌弃的一股狂风。
三天后,莫淑珍回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门诊部,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个病人,诊室的电话永远占线。有人排队五天了,还没轮上看病,只有托中医研究院的朋友来走后门。
莫淑珍忙不过来,请了三位医生帮忙,每天还得推迟一二个小时下班。太紧张了,累的慌,神经别别跳,亢奋得晚上一夜夜地失眠,想到外面那么冷,居然有人在冬夜里等待,她焦虑得更加不能入睡。
超常体力的透支。有一天,身体健壮的大弟红春站在那儿支撑不住,晕过去了。小弟红平异常瘦弱。莫淑珍的眼睛直冒绿光,弟弟们笑她是:“狼来了!”
莫淑珍问患者:“我来北京几年了,为什么不早点来看?现在都扎堆了。”患者回答:“哎哟,莫大夫,找您这样的大夫我们都找半辈子了,您为什么不早点上电视呢?我们不知道啊!”原来莫淑珍认为:北京人生活条件好,要不要孩子无所谓。可是许多患者告诉莫淑珍:北医三院做试管婴儿都排到两年以后了。
一时间,莫淑珍风靡京城。
1997年10月,中央电视台一位主任的女儿慕名就医,她们海阔天空的侃了起来。回去后她与父亲说起莫淑珍,她父亲说:“我们可以拍拍她,为人民做好事嘛。”
两天后,记者赵燕来采访,拍纪录片。赵燕与莫淑珍同龄,高大而美丽,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她看了莫淑珍的自传《天涯我独行》后说:“我们全家人都很感动”。她想以此为蓝本,拍出一个情感丰富、充满人格魅力的莫淑珍。可惜的是,莫淑珍天生不会表演,只要一对着境头,很不自然。放下摄影机,莫淑珍马上神采飞扬。
许多次,赵燕劝她说:“别紧张,我们再熟悉几天。”
赵燕的女儿不满一岁,需要她的照顾。而她连周末也搭在这儿,起早贪黑的采访。北京的远郊,天津大港油田,她都去了,她的敬业精神,令莫淑珍感动。
为了纪录片更具真实性,1998年1月18日春节前夕,莫淑珍与电视摄制组赵燕、耿华东同行,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。
这是湘西寒冽的腊月,车在泥泞的盘山路上行走,赵燕他们带着贵重的机器泰然自若,莫淑珍心里异常紧张。一下车,他们马上架起摄影机跟着莫淑珍,本来积蓄了四年的激情,让机器追得一点儿戏也没有了。只有呆板和紧张。
离家时,祖母的身体一直很好。由于对莫淑珍挂念过度,回来时,她老人家已思维混乱,连莫淑珍也认不出来。
一百多户人家的合水镇上,一片过年的气氛,空气里弥散着鞭炮的烟火味儿。在生着炭火的堂屋里,莫淑珍、赵燕、耿华东围着坐了一圈,祖母问:“那个是珍儿?”大家都笑了,莫淑珍说:“我是。”
镇上来了许多在莫淑珍祖母、母亲手里治好病的邻里乡亲参加拍摄。在寒风里,大家赞扬莫氏家族中草药神奇的力量,当摄影机对着祖母,祖母说:“我们这个药很好,要儿生儿,要女得女,几代人了。”望着祖母苍老的容颜,莫淑珍泪水长流,全家人都哭了。这个家,视莫淑珍为掌上明珠,可莫淑珍带给这个家的却是无尽的牵挂和不断地打击。
两天后,中央台的记者回去了。
1998年4月18日,中央电视台《纪录片之窗》播出了“送子观音莫淑珍”,对莫淑珍取得的成绩,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
中央电视台播出后,在全国兴起了寻找“送子观音”的热潮。电视台不得不安排一间办公室让专人负责电话咨询,信件收发,给全国各地的患者予以应答。
在首都,莫淑珍的事业正如日中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