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泸溪县医院的春夏秋冬(1) 摘自叶辛《湘西奇女莫淑珍》 |
 |
1984年的春天,莫淑珍来到泸溪县医院,回到了实习期间熟悉的人群里,莫淑珍的心回复了自然与平静。
医院是一个奇特的地方,是天使和病魔拼搏的战场。虽不见道光剑影,生死却在分秒之间。像一个魔幻般的磁场,充满了知识性、新奇性、冒险性、刺激性,因而也更有挑战性。
县医院几对中年夫妇,是从大城市支边来的,因为多种原因留了下来。都是高知阶层,是医院的主力军。每年又有医学院毕业的医生,有许多卫生学校毕业的护士。青年医生才华横溢的风貌,加上青春护士的似水柔情,使这个医院充满了人性,也充满了故事。
莫淑珍分配在传染科上班,住院医生有印大清、胡中伟、张淑莲、熊素君。还有八位护士:石秀英、杨兰、何小琴、肖继红、芳芳、蔡英、吴梅花、张秀菊。护士长是莫淑珍中学同学郑霞英的母亲,一个洒脱而能干的人,大家叫她“庄姨”。
庄姨说她年轻的时候,从护校毕业,分配到勘察队,随地质队、物探队经常爬山涉水,出没在深山野岭。两年后,调到泸溪县医院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庄姨因爱人郑医师家庭出身问题,下放到莫淑珍的家乡—合水公社卫生院。
一年四季,庄姨背着药箱,走遍了合水周围的山山水水,村村寨寨,为合水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我和院长李诗友
她的女儿郑霞英,在中学是莫淑珍的同学,她们互相帮助,结下了很深的友谊。
如果说,花样年华的姑娘走到哪里就像一只骄傲的白天鹅,那么同样年华的莫淑珍,到哪里都是一只“丑小鸭”,科室发给她一件宽大的白大衣,一顶大白帽,穿戴在莫淑珍瘦弱的身上,皱皱巴巴的。医院总护士长下来,看见莫淑珍的打扮,很满意,说:“看你这样穿着,幸好不是我的女儿。”谁都知道,她的女儿丰满而美丽,是好多年轻医生追逐的目标。莫淑珍的自尊心作怪,马上回敬道:“有我这样的女儿,该是您的福气。”一旁的庄姨哈哈大笑:“莫淑珍真会说话。”
三十六张病床,有五个病重、一个病危的患者。一位长期住院的肺结核患者,是银行退休职工,经常大咯血,情况危急,三十分钟得测一次血压、脉搏,及时吸痰,保护呼吸道通畅。其妻子和一双儿女天天轮流陪护,也很辛苦。患者挣扎在死亡线上,医生和护士们一次次将他从死神手里拉回来。
一天下午,患者又大口咯血,庄姨发现后马上报告医生,组织抢救,静脉注药,输液,上氧,一会儿,病人咯血停止,病情逐渐稳定。由于家人不在,护士长庄姨叫莫淑珍去倒痰盂,看着好一盆又红又黑的鲜血,莫淑珍恶心得实在下不了手,磨蹭着走开了。最后是庄姨把痰盂倒了。
下班时,护士石秀英取笑莫淑珍,说:“好啊,护士长交待你的任务没有完成。”莫淑珍无可奈何地笑了笑。她说起来去年夏天的一件事......
去年夏天,传染科有一个兴隆场巴斗山的病人患重症肝炎死亡,家里没有亲人(妻子已故),只有一个小女子守着,医院一天给她送几顿饭。医院领导多次电话通知兴隆场公社来人料理后事,等了三天才来人。由于天气炎热,尸体已长蛆,流尸水,兴隆场来人都不敢去太平间看一下,只有庄姨和医院的护工两人去处理,先灭蛆,再往尸体上喷消毒液,又缝了一个塑料袋把尸体装进去,再用布匹包裹。
运走尸体后,两人又消毒太平间,用来苏儿浇地,福尔马林熏蒸消毒。
护士们只要想起这件事都心惊肉跳,心里很佩服护士长的责任心和勇气。
庄姨是护士的楷模,大家经常说起她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脏的精神,同她比起来,莫淑珍只觉得惭愧。
白班、晚班和夜班,莫淑珍与大家轮班倒,马不停蹄地巡视病房,病人出现特殊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。
稍有空闲,莫淑珍和大家坐在办公室比赛做棉签,护士的工作是见缝插针,一点儿也不放松,一边干活,,一边谈论着天南地北的事儿。
传染科与门诊部两栋楼之间,隔着一个大水塘,水塘边种了一圈枫木与杨柳。微风吹来,柳枝摇曳着柔软的腰肢,优美异常。枫木张开着新绿的叶片,生机勃勃,顽强地展示着浓浓的春意。
又是莫淑珍夜班,等她巡视完病房,已是夜深人静,由于没有危重病人,值班医生熊医师已回值班室休息。春天的天,就像孩子的脸,说变就变,一会儿,天空下起大雨,电闪雷鸣,窗外的树枝在暴风雨中剧烈的摇晃着,树叶在雨滴的击打下发出啪啪的响声。医院停电了,莫淑珍赶紧找出蜡烛点上,昏黄的烛光照着她困倦的脸,雨势渐渐小了,像一首催眠曲,使莫淑珍渐渐迷糊起来,伏在办公桌上,睡着了。
不知过了多久,她听见一声:“睡着了?”一激灵,使劲抬起头,看到了一张关切的脸,一双明亮的眼睛。啊,是侯院长。
莫淑珍的脸“唰——”地红了,心扑扑跳,等待着劈头盖脸的批评,但院长只是轻声问起她的工作情况,是否适应这里的环境,像拉家常一样。
这时,从门诊部抬来一个中毒性痢疾患者,莫淑珍立即去值班室叫熊医师,侯院长夫妇俩一起会诊了这个病人,开出了治疗方案。莫淑珍马上输液,建立静脉通道,给予抗生素治疗,待患者病情平稳,侯院长走了。
医院里盛传着他们的故事......
侯院长夫妇是湖南医学毕业的,在学校里就是一对恋人,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一颗红心,一腔热血,积极支边,来到了遥远而又闭塞的湘西。
从省城到湘西人烟稀少的县城,其中有太大的落差,山高路远,人间太多的疾苦让他们年轻的心靠得更近。
在医院后山,晨曦初照的杉树林里,有他们捧书晨读的影子,在苍茫的河流边,他们在讨论病案,温和而热烈。
一对天之骄子,要在这里奉献他们的青春和智慧。
县医院的住院部是两层楼,下面是大内科,包括内科、儿科、传染科,又称内儿传;上面是外科、手术室、妇产科。
六十年代初期,医院里医生少,病人多,晚上值班只有一个医生,楼上、楼下地跑,熊医生经常累得腿肿,还得坚持工作。时间就是生命,医务人员多一份付出,患者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。医生经常忙得吃饭都抢时间,护士叫一声:“熊医生,5床病人血压下降了!”熊医生就得马上进行抢救,一顿饭常常要吃两三次。
没有假日,也不分白天黑夜,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,为湘西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二十多年过去了,他们有了一双女儿,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细心呵护着女儿的成长。
“救死扶伤,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”,是医务人员的职责,莫淑珍时常被这些优秀的医生、护士感动着。
正值青春季的她,常常疾病缠身。长期肾虚,从小就有尿频、尿急的毛病。随着工作负担的加重,莫淑珍的病也在加重,有时洗一盆衣服,要上两三次厕所。护士接触病人,铺床理被,时时要洗手,可一旦打开水龙头,条件反射马上得去解手。若是阴雨天,症状更重,若不堪言。辛好,庄姨和护士同行们特别照顾她,时常在繁忙中负担了她的那份工作,在别人忙着输液、上氧、接待病人时,莫淑珍却在病房与厕所的小路上穿行。
日子,一天天地过去。
一天中午,大家闲来无事,开始关切地追问她的个人问题,正好医院收发室送来信件,有她的一封来自达岚中学的信,一看便知是关老师的来信,大家抢着说要拆开看看,莫淑珍坦然大度地说:“拆吧,没什么好看的。”
门诊部二楼是单人宿舍区,东边住男医生,西边住护士,顶头是会议室。相思的苦恼占去了她所有的业余时间。晚上会议室的大彩电正轰轰烈烈地播放着《霍元甲》,那雄浑的主题歌荡人心魄。人群一拨一拨从她门外经过,她昏昏沉沉躺在床上,思念着曾经听过的歌曲,心焦地等待着男朋友的敲门声,几乎将所有人的脚步声幻化成他的,很多很多的日子,都是失望。偶尔见一次面,星期六相见,星期天离去,相聚又要愁着分离。可真见了,若有三句话不投机,关又马上扭头走人。没有花前月下,没有海誓山盟,莫淑珍的恋爱,充满了苦涩。
县城里有很多机缘,有的男子,明显表现出对她的好感,但她是个用情感很专的人,不会轻易背信弃义,始终如一地对待着感情。
医院里的人感慨着:“还是我们医院里的人品德好、痴心情真。”